东纶科技2014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
首先感谢德国碳纤维复合材料联盟(Carbon Composites e.V. -CCeV)的MR. Bernhard Jahn, 把他主持的2010年到2014年的碳纤维市场研究报告及时传递给我。国际上有多种碳纤维市场研究报告,各有特色,对比之下,CCeV的年度报告相对客观和“低调”,充分体现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特点。本报告参考借鉴了他们的框架和部分数据,并对大部分数据,根据我们的对行业理解,进行了调整,重点加入了大中华地区碳纤维产能与市场数据,使这份偏西方的报告多了中国元素。
笔者曾经在2013年2月,与申屠年先生及台湾复合材料同业公会的赵珏秘书长合作,在申屠年先生主持的《高性能纤维与应用》杂志上发表了《大中华地区碳纤复材产业现况与合作发展建言》,其间,在业界众多同仁的帮助下,对大中华地区2011年碳纤维市场做过比较细致的统计。至今,大中华地区以体育应用为主的碳纤维市场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2014年的数据是基于2011年数据和市场的发展推导出来的。
时隔两年,我感觉有必要再做一个更全面的碳纤维市场报告。恰逢威海拓展李书乡董事长有此需求,所以,索性花上一些时间,做一个相对全面的报告,与国内同行分享;工信部的同志也希望我能在全面数据的分析基础上,为行业和相关职能部门做一些建议,一并体现在这个报告中。
赛奥从1997年开始以代理销售的身份进入中国碳纤维行业,之后,在国内碳纤维企业的鼓励下,研发了不少碳纤维制备装备,这使得我们更关心碳纤维产业的发展,也公开发表过一些行业发展的观点。5-6年前,在碳纤维项目的狂飙猛进投资中,我们认识到后段复合材料及应用对碳纤维产业的重要性,投资建设了“先进复合材料创新枢纽”,希望由此来打通中国发展中碳纤维产业的出口,同时为市场孵化一批先进复合材料投资项目。我本人也把80%精力投入到复合材料的研发中,从机械到材料的转型,从小学生做起,在浩如烟海的岸边拾贝。几年艰辛学习与实践下来,感觉刚入门,也研发出几个项目,正在产业化进程中。
2012年8月与申屠年先生合作发表了《对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现状的反思》,文中更多地在谈论碳纤维产业,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的表达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在本报告中,更多地从复合材料与应用的视角来看上游的碳纤维产业。但本质上,还是为碳纤维产业服务的。
在多年的企业经营中,我形成一个癖好,进入任何一个行业做生意,如果对这个行业的全球状况不清晰,就会惶惶不安,害怕自己的决策给企业带来方向性的错误,变成最大的企业成本,甚至把企业带垮,所以,习惯在工作之余去积累和研究行业的发展趋势,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后,就会形成对该行业的基本判断能力,可以减少“被忽悠”。多年来与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业界打交道,很多客户或同行早已变成朋友,而绝大部分朋友们还在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事业艰苦奋斗中,如果这份报告能让您的战略眼光更锐利,能鼓舞您的热爱与信心,我们对您的敬佩就算有个交代了。让我们一起:
本数据对CCeV每年的数据做了微调,按CCeV的统计,2012年的数据是43,500吨,2013年的数据是46,500吨,2014预测的数据是51,000吨,微调的原因是,CCeV对中国、台湾及俄罗斯等新兴国家提供的碳纤维和进入的市场没有考虑。这些数量,我们认为是2,500-3,500吨。
总体上看,碳纤维需求的发展是平稳的,平均年增长率在6-8%之间,并没有出现早期国际某些碳纤维大厂的预计的高速增长。一些预计高速增长的应用需求是落空的,一些预计平稳增长的应用反而在高速增长。相互抵消,形成了目前发展平稳的需求态势。
对比CCeV的数据,本数据表有较大的调整:首先CCeV统计的是2013年的数据,我们统计的是2014年的数据。另外,他们对体育休闲产业2013年需求显示的是6,400吨,我们2011年对海峡两岸体育器材的需求做了相当细致的统计,当时的两岸需求数据是6,040吨,全球是7,400吨。由于海峡两岸体育器材碳纤维的需求占据了国际市场的80%以上,所以,我们自信于自己的统计。
混配模成型市场,也是一个相当稳步发展的应用,CCeV在2012年的数据中,显示的是7,830吨,而2013年数据,显示的是5,500吨,由于我们正在从事短切碳纤维的生产,比较清楚市场需求情况,所以,调整为8,000吨。
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的是航空航天市场的高增长率,推动高增长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波音787与空客A350及A380的顺利生产与交付,在2014年再次回到应用排名第一。
而风电叶片在2012年达到最高峰10,000吨,占据所有应用需求的23%,之后保持急速下降趋势,在2014年回落为第三大应用市场。
汽车市场长期在应用中占比5%,在2013年和2014年,由于BMW I3与I8的量产,急速拉高了该应用的排名与份额,已经成为第四大应用市场。
混配模成型(Molding & compound)主要是指碳纤维非连续形态的应用,比如短切纤维增强塑料,长纤维增强塑料,片状模塑料(SMC)等。由于材料形态多,横跨的应用领域也很多,不好单独归类到某个应用。所以,我们赞同CCeV的方法,从应用与工艺角度,双重统计。
本统计采用了CCeV对各应用市场的单位纤维价格,基于需求吨数的差异,调整了整个市场的需求金额。
我们只要简单对比上述两个表格,就可以发现,由于单位纤维价格的不一致,航空航天占尽了行业的“油水”,以29%的数量份额占到48%的金额市场份额。对于中国碳纤维企业的理想模式是:航空航天用碳纤维占到企业销售的20%,利润占到80%,而工业用碳纤维销售占80%,利润占20%。
CCeV报告对中国企业是总体数量,且统计数据缺乏客观性,由于赛奥多年来销售碳纤维设备,与绝大部分工厂熟悉,我们的数据是相对客观的。
理论产能的标准是:厂家具备基本的原丝碳化技术,设备已经安装,并能按一定生产效率正常生产。这个生产效率的判断是我们与生产商自己申报的数据有出入的关键。严格来讲,这是碳纤维企业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当然除了有实现最大效率的能力,还需要品质与市场销售的保证,才能让企业的“理论产能”真正释放,创造效益。计算产能-理论产能-实际产量-销售量,这个数据关系应有正确的理解。
2014年,东丽收购了ZOLTEK, 加强了其低成本大丝束的供应能力。对于收购的战略原因,市场有多种视角的判断,我们的判断是:ZOLTEK拥有的低成本晴纶转原丝的生产设施是价值所在,要生产低成本碳纤维,争夺越来越少的晴纶工艺设施是当前国际的共识。SGL也收购了葡萄牙晴纶制造企业Fisipe,CYTEC与德国晴纶制造商DRALON形成了战略合作,共同开发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
2014年,几乎所有的碳纤维巨头都宣布了扩产计划:东丽与HEXCEL在欧洲扩产,三菱与美国在本土扩产,CYTEC已经基本完成美国的双倍产能扩产计划,SGL在美国再一次扩产。这轮扩产的主要驱动力是航空航天市场与汽车市场对碳纤维需求的高速增长。
上表借鉴了CCeV报告大部分数据,加入了中国产能的数据,统计各家的理论产能共为19,600吨。
希望大家对这个表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世界的碳纤维制造的主导者依然是日本和他们设立在欧美的工厂,其次是依靠欧美航空航天市场健康发展的美国HEXCEL和CYTEC公司,依靠欧美强大工业创新(尤其汽车)的德国SGL公司。
中国的理论产能放到这个世界版图中,确实显得比较牵强,这可能也是CCeV不统计中国的原因,因为对比其他列强,包括台湾,土耳其,我们的产能实在太“理论”了。但是,通过这个统计,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在碳纤维领域已经扎扎实实投了不少资本与精力,钱确实是花出去了,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
如何解读这个19,600吨、全球占比近20%的数据?首先,很多碳纤维投资者把“市场前景”当作了“现实需求”,借用之前其他行业“简单制造业”的成功经验,盲目投入,实践之后,才发现高科技项目的玩法是远远超出之前行业的经验与打法的,骑虎难下。另外我不赞同“产能过剩”的外行说法,上述国际碳纤维巨头们正在赛道上比赛,热火朝天,而我们中国仅有少数几家在场外热身,准备上场,绝大部分碳纤维企业还站在看台上,看客能决定赛道的竞争态势吗?看台上确实挤不下了,但赛道上我们还急需合格的运动员。
所以,我们坚决反对碳纤维领域的盲目投资,但同时坚决欢迎碳纤维领域的更大的明智的投资!
之所以把台湾地区与大陆一起统计,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海峡两岸碳纤维依然是体育器材一支独大的市场特点。另外,台资总部在台湾,生产在大陆,水融,难以分割。
碳纤维在体育领域应用的最大特点就是稳定,每年平稳增长,所以,我们认为在2015年前,大中华的碳纤维需求市场依然是平稳增长状态。
从2018-2020年区间,我们对大中华市场的增长持乐观态度,首先,我们期盼的是航空航天市场对碳纤维的需求有个比较急速的拉动。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总体上讲,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上,还与欧美有个相当大的差距,这与早期国际对碳纤维的禁运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国产化碳纤维品质与性能的不断提升,将会极大地推动航空航天对碳纤维的广泛使用。
非常可惜的是,这几年,中国本土的风电叶片对碳纤维的需求拉动力几乎为零。非常羡慕欧美风电叶片每年数千吨到上万吨的拉动;汽车行业对碳纤维需求的拉动也几乎为零;国际能源市场在风云突变,但总体上,节能减排与绿色经济的趋势不会改变。坚定对新能源与节能的各项投入,才应该是能源价格跳水现状下的长远与正确的选择。因为我们相信碳纤维的需求会因此而极大提升。
对于占比近60%的体育器材市场,我们一向的判断是:这个几乎是被台湾公司垄断的行业,在大陆碳纤维生产的促进下,必然会衍生出一批从事碳纤维体育器材的企业。通过工艺技术的创新,碳纤维材料不光是服务于中高端体育器材,也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我们预测:当大陆的碳纤维体育器材蓬勃发展时,对碳纤维的需求将摆脱历史上的平稳,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典型的案例就是碳纤维自行车,十多年前,广州市中心大楼上曾经悬挂一台价值20多万元的某品牌的碳纤维自行车,今天,估计这台车最多值1万元。小几千元的碳纤维自行车必将成为世界一个重要的体育器材,而这个市场的低价增量的效应是相当显著的。
建筑补强市场本来是中国一个极有潜力的市场,但鱼龙混杂,市场秩序差,严重影响了碳纤维补强材料的形象。如严格规范,将是一个经济及社会效益均佳的好市场。
电缆芯市场是一个值得重点发展的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专业工厂,与电网体系也有较好的合作与互动。需要加强的是:不能局限于美国企业的标准,要更大胆的做工艺创新与尝试,要鼓励使用合格的国产碳纤维。
军品碳纤维市场要求严格,程序复杂,认证周期长,进入门槛高,这也基本是发达国际的惯例。所以,很多人戏称,航空航天基本用的是过时的材料。目前,总装备部对军品配套正在大力改革,希望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带来更多的机会。
汽车-也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心中的痛,除了一些应景研发的项目,还看不到哪家汽车厂有明确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大战略。然而民间汽车改装还是做得风生水起,一家台资企业在东莞的碳纤维汽车零件厂也得到三菱的亲睐并入股。
我们统计了23家具有工程以上产能的企业,不包括只生产原丝的3家企业,不包括只有新闻,没有购买设备,或者购买了设备,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单位。只列举上述10家相对理论产能较大的企业。如前面说讲:理论产能的估算主要取决于最大生产效率的判断,如果上述数据与各厂家统计数据有出入,请致电我们纠正。
对于绝大部分投入巨资,依然艰苦奋斗的中国碳纤维人,我们心怀敬佩。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纤维品质显著提升,新品种的开发速度的加快,已经证明了我们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技术。一部分企业入选军品供应,相当一部分纤维卖到之前进口产品的用户中,并得到市场的良好的评价。对比几年前略微悲观的情绪,现在已经看到希望!
然而,绝大部分碳纤维企业的经营依然非常艰难,精细化管理有待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与应用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社会与政策资源太过分散,缺乏国家层面的清晰战略,缺乏强有力的行业组织,关税退税体系落后于发展现状等等,诸多的问题,在产业展露生机之时,正是发力之时。
本图表采用的是CCeV的2013年的统计数据,这个147亿美元由如下组成:
从上图可以看出:北美,欧洲及日本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依然占据垄断地位。我国在碳碳,陶瓷基及金属基上近几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技术与应用市场,距离规模产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
本表是根据我们统计的碳纤维需求吨数,根据纤维在树脂中通常的65%的比例计算的。其目的是给大家一个复合材料全球需求的规模概念。
注意2013年是一个快速发展新的起始点,航空碳材料时代真正来临。希望国内航空业能加大材料研发投入,真正实现对工业的牵引效应。
体育休闲市场的特点是:国际品牌,大中华(以台资为主)加工制造。制造工艺相对传统,劳动力密集。国际品牌的经营能力是国人的短板,而极少欧美复材企业的参与,又使得这个领域的工艺创新乏力。期盼大陆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这个市场,以材料的多形态与自动化工艺推动这个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风电叶片对碳纤维的需求在2013年急剧下滑,主要原因是2013年国际新增装机容量的下降。2014年,风电对碳纤维的需求持续走低,2014年底到2015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在低位徘徊,这也会对国际风电的新增装机容量形成影响。所以,我们预测2015年的市场也会受影响。
2014年国内风电叶片有明显回暖趋势,所以,在2013-2015低谷后,风电叶片对碳纤维的需求依然会攀升。
目前,国际主要采用碳纤维制作风电叶片大梁,国际通常的预测是:当风电叶片的长度达到40-50米,就不得不采用碳纤维材料大梁,但实际情况似乎有出入。
国际主要采用碳纤维制造风电叶片的企业是:VESTAS,GEMESA和GE,其他厂家基本根据客户要求采用碳纤维,我国市场由于激烈的价格竞争,厂家提供本土的叶片很少采用碳纤维。
前面提到:混配模成型(Molding& compound)严格讲,不是一个应用市场,而是对工艺的描述,但由于这些工艺横跨的应用多,所以,把它归类成一个应用,便于说明。
混配(compound)主要是指非连续碳纤维增强塑料,主要形态有磨粉,短切和长碳纤维增强,与塑料结合,用于提升材料的力学性能、静电性能、电磁屏蔽性能以及热性能。通过双螺杆的混配,形成增强塑料颗粒,在通过注塑或模压工艺,做成零件,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办公设备、体育器材、交通工具等。
模成型(Molding)主要是指片状模塑料Sheet Molding Compound-SMC,团状模塑料Bulk Molding Compound-BMC,这类材料是纤维与热固性基体混配后形成的,再通过模压工艺完成零件制造。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化工装备,船舶等领域,通常是形状比较复杂的零件。
非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对纤维性能的牺牲换取了低成本和高产能。更好地满足了工业领域对性价比的需求。
汽车对碳纤维需求通常有两类观点:一类是盲目乐观型,全球上亿辆的产量,每辆用XX公斤,如何形成海量的市场;另一类是悲观型,对比汽车金属材料的超低成本,昂贵的碳纤维材料没有应用空间。而国际相对共识的观点是:从纯技术层面,碳纤维复合材料显然是汽车轻量化最佳选择,现在需要的是低成本大规模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我们的观点是:沿用航空航天的经典工艺,其成本汽车行业显然是不能接受的,而要求复材行业去低价更换一个金属零件,更是不切实际的要求。这需要两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复合材料行业,要研发多形态的材料和自动化工艺,去接近汽车的低成本与大规模的产业特点,而汽车行业要效仿航空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估体系,结合新能源的技术现状,把材料轻量化的成本与收益计算清晰。把因减重带来的总体效益的大部分支付给复合材料,才可能有效地导入这个先进材料。
宝马与SGL开启美国碳纤维工厂新一轮扩产,2015年,这个厂的产能将达到9,000吨;
丰田宣布燃料电池汽车MIRAI的量产,东丽提供热塑性复合材料地板,储氢罐及碳纤维纸;
康得新集团宣布:“新能源电动汽车碳纤维车体及部件的产业化项目”得到了中德两国总理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4年,压力容器市场最大的看点是丰田宣布燃料电池企业的量产,由此会带来高压氢气瓶对碳纤维的需求,同时,无论是氢气存储、转运、加气站的容器,都会对碳纤维的需求产生拉动作用。
另一个在欧美正在兴起的市场是:页岩气的收集,转运到液化站的大型容器的需求。在资源储量达不到架设管道的气田,就需要高压容器对这些气体的运输。这个市场的兴起,也会带动压力容器的增长。
基于上述的信息,我们对2015到2020的压力容器市场的增长性持乐观的态度,对碳纤维的需求增速将大约2004-2014年这个期间。
压力容器制造工艺,也在发生在较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厂家正在从传统的湿法工艺,转向丝束预浸带干法工艺,这个进步,可以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现场的脏乱,提升产品品质,释放更多的碳纤维力学性能,降低材料的使用量。
我们对建筑行业的碳纤维需求的统计数字是基于CCEV的报告的,CCeV同样对这个领域充满期盼,基于:美国有半数桥梁——60万座已经到了该维修的阶段了,欧洲有更多的老桥梁与老建筑。德国政府计划在2030年前花费160亿欧元来维修。
除了建筑补强领域,桥梁的拉索的复合材料化,是日本研发的重点,我国也曾经做过一些研究.
碳纤维增强水泥,碳纤维格栅增强混凝土,碳纤维格栅除冰公路,在国际上也有较多的研究,某些项目已经产业化。
前面提到,由于我国的桥梁建筑的质量问题,其实对碳纤维补强材料有很大的需求潜力,但是,行业鱼龙混杂,以次充好,施工单位的人员操作技能差,工艺流程不规范,工程质量不高,导致市场对碳纤维补强信心不高,这是我们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的。形成新的材料与施工标准,从技术层面大大降低不同素质施工人员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是个重点。
目前,船舶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主要是:竞赛类船舶及附件,超豪华游艇及军事用途的船舶,以及各类船舶的桅杆。
对于竞赛类船舶,减重的价值相当巨大,据国外同行透露:每减重1公斤价值1万美元。随着我国水上竞技项目的发展以及公众的跟随效应,将对碳纤维形成新的需求。
各大海军强国加强了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我国海军也不例外,希望,这个应用能拉动更多的碳纤维需求。
人类逐步向深海开发油气资源,传统的金属材料已经无法承受负荷或安装运输成本剧增,这就需要轻质刚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目前,欧美在多个深海油田试验了上述产品。已经表现出卓越性能,甚至成本竞争力。我国的海洋石油的开采工作多为国外公司承包,所以,这类产品的开发还基本没有开始。
据国外统计,350公里时速的高铁的单位乘员能源消耗基本与飞机持平,而运送一位乘客,汽车需要297公斤,商用飞机是446公斤,高铁则达到752公斤。高速加超重不光消耗巨大的能源,更大幅度增加了轨道设施的基础建设成本。所以,高铁的轻量化势在必行,高铁是中国工业少有的崛起明星,具备相当的自主研发能力,轻量化技术将是高铁加强与巩固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举措,高铁被称之为地面飞行器,减重可以参考航空器的减重思维。
国际上各大高铁技术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发高铁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比如日本采用碳纤维与芳纶的混杂材料做车体下部的裙边,韩国借鉴整体机身的缠绕工艺,开发出碳纤维复合材料整体车身。转型架,车头,地板等等部件,国外均有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
近几年,我们常见油气管道、城市公用工程管道的泄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据报道,国际管道修补的市场大约5,0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管道公司开始采用复合材料作为重要的修补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虽然价格贵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但是,在一些高压与特殊环境中,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油气公司与政府的充分重视,高品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必定会在管道修补上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上述对全球碳纤维需求与供应市场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国际碳纤维市场基本处于供需两旺的热火朝天的场面。对比之下,我国的碳纤维市场需求,是以体育特色在平稳的发展中;航空航天应用还远没有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的强大引擎;工业领域的应用,由于我国工业界普遍较低的创新能力,也远不如发达国家的百花齐放。从碳纤维国内生产情况看,整体上是比较冷清、甚至是凋零的,也有部分厂家取得相当喜人的进步,但总体上还处于成长期。
在碳纤维供应与应用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链节,即复合材料技术,碳纤维如果不变成复合材料,几乎是没有任何技术与商业价值的。而复合材料与应用是密不可分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是紧密的产业链,不可或缺!而这三者,在我国的发展均存在着不少的困难,这是对比发达国家冰火两重天的原因。面对这个系统性的困难,我们该如何快速突破困境,加入到国际碳纤维蓬勃发展的潮流中?
A. 尽快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展国家战略”。以此作为政府各个部门政策、投入的指导文件,成为社会投资的引导文件,尽快把目前的较为混乱的局面秩序化,使得各类投入更加科学、有目的性及效益性。
B. “一代材料,一代工业”,由于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对工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所以理应得到政府资金的大力扶持,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惯例。
C. 政府资金的支持一定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巧力,要深谙行业和洞察系统中的关节,资金投入不是增肥,而是疏通关节。比如对国产碳纤维的用户适当地补贴,要达到既让碳纤维及用户受益,又有推动国产碳纤维品质提升的激励机制。
D. 及时修正不适合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现状的法规,比如,目前国内一些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已经具备出口的能力,在军民两用物质政策控制下,最大程度提高出口退税,有利于碳纤维复合材料企业去结合需求旺盛的国际应用客户。
E. 复合材料是碳纤维与应用的连接链节,有效地对复合材料企业的投入,不仅可以促进碳纤维及应用的双发展,还可以形成一个复合材料产业群。国际上不乏复合材料企业收购碳纤维企业的案例。
F. 亟待形成一个对行业有号召力与影响力的协会组织,成长中的婴儿们已经出现低价厮杀的势头,一个科技材料,不以科技进步提升价值,而乐见其做成低价大白菜,这重竞争无底线的经济模式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这种自杀性的恶性竞争行为需要行业协会的管制。
在落笔之前,经过近20年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从业经历,我想向同行们呼吁业界新常态:
拥有的技术与产品更加专业,没有的产品与技术加强行业合作,全新的产品与技术大力开拓!
东纶科技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