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纶科技全国人大代表、仙桃市委书记孙道军接受《香港商报》专访——湖北仙桃:多产共荣 跃动振兴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仙桃市委书记孙道军接受《香港商报》专访——湖北仙桃:多产共荣 跃动振兴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仙桃市委书记孙道军就如何擦亮仙桃市文旅名片,打造特色生态文旅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推动非织造布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孙道军表示,仙桃市将利用好仙桃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打造特色生态文旅产业。同时,仙桃将以「如我在办」意识,打响「仙办好」政务服务品牌,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此外,仙桃市还将从三个方面推动非织造布产业高质量发展。
香港商报:请问2024年仙桃市将如何利用好文旅资源,打造特色生态文旅产业?
孙道军:仙桃地处江汉平原,东邻武汉,西连荆州,北依汉水,南靠长江,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试点城市。说起仙桃的文旅资源,我想给大家分享「四张名片」。
第一张名片:亚洲体操之乡。仙桃是一座充满活力的体育之城、运动之城、冠军之城,相继走出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等8位奥运和世界冠军,仙桃因此也赢得了「亚洲体操之乡」「世界冠军摇篮」的美誉。
第二张名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仙桃古称沔阳,是一座有着1500年建制史的古老城市。深厚的历史积淀为仙桃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张名片:美食之乡。仙桃全域含硒、540平方公里富硒,是一块物产丰富的黑土地。仙桃香米、沔阳麻鸭、张沟黄鳝、郑场豆豉、沔城莲藕等国家地理标识产品接连涌现,沔阳三蒸等「仙滋鲜味」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第四张名片:人文圣地。作为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仙桃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8处,这里走出了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辛亥革命元老张难先、中山舰舰长李之龙等一批历史风云人物。
仙桃不仅人文底蕴深厚,而且自然风光秀美。截至目前,共建成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湖北旅游名村。
如何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我们将把沔阳小镇到梦里水乡的34公里沿线景区串联,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按照「一线、两核、三区、四带、五点」总体空间布局,进一步打造主客皆宜的诗意空间,开发丰富多彩的文旅产品。
立足河湖风光、生态底色,精心绘制全域旅游的「一镇一品」,我们希望越来越多游客到仙桃「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香港商报: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命脉,2024年仙桃市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工作,进而加快项目落地?
孙道军: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拼的就是招商引资。而企业愿不愿来,来了能不能发展好,关键靠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
仙桃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先手棋」、招商引资的「强磁场」,打造环境高地、投资洼地。2023年,仙桃成功申报20项营商环境先行区改革创建试点,18项获批省级先行区,创近年新高。市级政务行政许可事项减时限比例达93.6%,成为全省最佳,「全程网办」比例达98.3%,「最多跑一次」比率实现100%覆盖,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12.71亿元(人民币,下同)。
近年来,全市年均招引亿元项目100个以上,容百科技、华润电力、鼎龙控股等一批高质量项目先后落地投产。仅2023年,全年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到153个、146个、123个,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干劲更足。
仙桃将牢固树立「优」无止境的理念,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针对物流、用电、用工等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打好「减免缓补」组合拳;坚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紧扣减事项、减时限、减材料、减流程、减跑动,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诉求处理「一线应答」等全面落实,以「如我在办」意识,打响「仙办好」政务服务品牌。
仙桃还将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中心,对招商引资项目从信息收集、研判、洽谈、签约、行政许可、开工建设到投产达效等各环节实行闭环管理、全过程服务,推动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
香港商报:作为全国首个「非织造布产业名城」,2024年仙桃市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推动非织造布产业的发展?2024年仙桃市将如何进一步加深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合作?
孙道军:非织造布产业是仙桃工业第一产业,全市集聚上下游关联企业2715家,其中规上企业200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形成了非织造布产业的全产业链条,成为全国最大非织造布生产加工基地。近年来,仙桃抢抓机遇,建成了国家级「四基地两中心」,「仙桃无纺布」入选工信部重点培育纺织服装百家品牌名单。
当前非织造布产业面临全球复苏乏力、需求回落、产能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推动非织造布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招大引强,推动产能升级。加快非织造布国际展贸城建设,推进成妤智造、拓盈应急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促进恒天嘉华二期、十月结晶等项目建成投产,打造产业用纺织品国际交易大市场。重点是招引产业头部企业落户仙桃,整合四基地两中心平台、非织造布展贸城等专业市场及2700 多家上下游关联企业,搭建非织造布产业供应链平台,打造千亿规模的世界级非织造布产业集群。
——聚力创新研发,推动结构升级。持续引导骨干企业向高端医疗、精端医美和前端应用等方面转型,研发生产更具功能性、独特性、专业性的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手术衣、医用急救包、医用敷料等系列产品,将仙桃打造成高品质医用防护用品基地;充分发挥国家级「四基地两中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国家非织造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质检能力,将省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创新示范为一体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鼓励企业加大对医疗器械的研发力度,促进注册产品向注射、护理和防护器械全类别推进。
——强化示范引领,推动品牌升级。擦亮「仙桃无纺布」区域公共品牌,指导企业规范使用「仙桃无纺布」区域公共品牌及图形集体商标。全面实施「一企一标」工程,指导一批基础好、知名度较高的优质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此外,仙桃将重点依托广州仙桃纺织服装产业协会,派驻招商专班定向承接粤港澳地区产业转移、订单回流,形成「订单在仙桃、营销在粤港澳」的联动格局。同时积极组织市内重点企业抱团参加大湾区举办的各类非织造布产业展销会,提高仙桃非织造布产业区域影响力。
香港商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2024年仙桃市面临的一道「必答题」,请问仙桃市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孙道军:仙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大市。今年,我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我们在坚决守牢耕地红线的前提下,扎实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力争土地流转率达到70%左右。持续推进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力争今年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家,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个。推进「三地一房」改革,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5000宗以上,千方百计把存量资源转化为滚滚财源。
黄鳝是仙桃农业第一产业,目前全市黄鳝年产量占全国的20%、全省的46.7%。我们将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品牌化,落实省「鳝七条」及市「鳝22条」,支持繁育基地提档扩能,加快黄鳝育种研究中心、省级黄鳝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打造黄鳝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推动龙头企业技改扩规,力争黄鳝苗种繁育能力达到10亿尾,黄鳝专养面积和稻虾鳝综合种养面积均达到12万亩以上,黄鳝年加工产能提升到1.2万吨,推动黄鳝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亿元。
我们将加快构建「一小时综合农事服务圈」,确保在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乡镇至少布局1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跳出农业抓农业,减少农民富农民。我们将推广建立紧密型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建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实施「万名鳝农」「万名裁缝」「万名护工」滚动培养计划,引导农民进城进镇,推进农民逐步市民化,千方百计把农民转化为市民或产业工人。
东纶科技最新新闻